随着以功效为导向的护肤品市场不断扩大,围绕化妆品功效递送的技术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近年来,相较于单纯提升成分的吸收率,更强调皮肤亲和性与配方稳定性的“传递体结构设计”,正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7月4日举行的“2025 In-Cosmetics Korea”现场研讨会上,韩国科丝美诗R&I中心常务李俊培发表演讲,系统性地梳理了皮肤传递体的10大关键技术议题。
超越渗透技术的皮肤传递体科学
李常务指出,皮肤传递体不应局限地被理解为“渗透技术”。“传递体的目的在于提升功效、改善稳定性、确保安全性以及良好的使用感,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技术”。
他还特别指出,传递体不应被误解为产品稳定性的保障手段,例如基于脂质层的囊泡结构(vesicle)难以在常规化妆品的流通和存储条件下保持充分稳定,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包装方式与配方稳定化作为优先战略。
在对皮肤吸收机制的科学解读中,李常务解释道:化妆品成分通常经历渗透(penetration)→扩散(permeation)→吸收(resorption)三阶段,而化妆品作用的目标多为作用于角质层或表皮的局部区域。其主要吸收路径为细胞间通路(intercellular pathway),由于该路径为疏水性脂质环境,亲水性成分较难直接渗透,必须通过脂质类传递体如脂质体(liposome)的包封方式,才能促进其吸收。
针对业界常用的吸收效率判断标准“500道尔顿规则”,李常务也提出警惕。他表示,这一规则源于旧论文,主张分子量超过500的成分无法穿透角质层,但实际上,现有的脂质体或乳化颗粒多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仅凭分子量或粒径大小无法准确判断其吸收能力。“影响吸收效率的关键,其实是粒子的表面特性。”
吸收量≠功效值,传递体结构是关键
“传递体的结构会直接影响皮肤内发生的反应。”李常务以韩国科丝美诗的研究为例,介绍了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质体在人工皮肤模型上的试验结果。研究人员观察到脂质体在角质层中形成的结合水(bound water)分布与层状结构(lamellar structure)变化。
X射线分析结果显示,碳链较长的脂质体更易形成大量层状结构。李常务指出,“只要能够控制脂质体的弹性,甚至可以进一步调控角质层本身的物理属性”,也就是说,传递体不仅仅是成分的包载工具,更可以作为影响皮肤结构的媒介系统。
除了通过结合水观察间接反应外,他补充道,通过结构分析等科学方法,也可以验证传递体的实际效果
稳定性与功效同等重要
传递体的可靠性还体现在配方的结构稳定性上。李常务指出,基于脂质的传递体在热力学上属于不稳定结构,时间久了容易出现结晶现象。因此,韩国科丝美诗建立了长期监测机制,在一年半内持续观察传递体是否在结构中出现所谓的“Maltese Cross”(偏光显微镜下的十字花纹图案),并以此获取实际的结构稳定性数据。
在针对神经酰胺(ceramide)保湿效果的研究中,他强调:“影响保湿力的关键并非神经酰胺的添加量,而是其与水之间的结合状态。”他解释道,结合水的形成范围越广,保湿效果维持时间也越长。
传递体设计是“系统工程”,“传递体设计”不再是“帮助成分渗透”的单一技术,而是基于与皮肤结构互动的系统性功效设计策略。李常务总结道:“吸收率不等于功效,但通过精密的传递体设计,可以显著提升功效表现。”他还补充说:“在神经酰胺保湿领域,成分添加量远不如结构设计与结合水的掌控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