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据国家药监局网站消息,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有力推动下,我国注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6月底,注册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已达272个,远超过去数十年总和(2009-2020年仅批准12个)。
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对化妆品新原料管理作出重大调整,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新原料实行分类管理,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实行备案管理。国家药监局大力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持续优化新原料注册备案程序,加大对行业指导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又释放市场创新活力。
从国家药监局提供的《注册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一览表》看,从2021年6月25日到2025年6月26日4年时间里,272个新原料中国产占比高达82%,共223个;进口仅占18%,共49个。进口原料主要集中在科莱恩、资生堂、伊士曼、拜尔斯道夫德国总部、莹特丽等企业。
国产新原料中,深圳维琪累计备案16个,其中,Erasin0003作为全国首批新原料之一已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标志监管闭环形成。6月30日消息,深圳维琪科技北交所IPO已获受理。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深圳维琪营业收入分别为1.35亿元、1.65亿元、2.4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513.13万元、4228.72万元、7064.40万元。
苏州维美生物科技公司的002号新原料“月桂酰丙氨酸”曾荣获欧莱雅2023年北亚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中国赛区“预见新产研”赛道优胜奖。
从表单上看,华熙生物依托合成生物平台实现从透明质酸单一优势到岩藻糖基乳糖等复合活性物的品类跃迁,累计备案8个新原料。值得一提的还有贝泰妮,累计备案16个新原料中,12个源于云南特有植物(青刺果、滇山茶、云南重楼等),地域资源转化率达75%。在这4年统计期内,上海家化累计备案3个新原料,均聚焦于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开发;珀莱雅1个新原料、丸美生物2个。可以说,本土头部企业在原料的差异化创新方面,各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