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数百中企伺机收购欧洲美容企业
作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5990  更新时间:2017-4-9 19:50:29  文章录入:admin

  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全球性美容博览会之一的意大利博洛尼亚Comoprof美容展,如今也成为中资出海的前哨。

  据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总裁Franco Boni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今年的美容展共云集370多家中国美容企业,此外还有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这些中企除了洽谈美容领域的商务合作,还伺机收购欧洲优秀美容企业。更令他惊讶的是,很多中国企业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带着不少投行与并购基金人士“出谋划策”,有备而来,以提高收购的成功几率与操作效率。

  Franco Boni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与其他产业不同,很多欧洲美容品牌都是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世世代代对此倾注深厚的情感,甚至为了维持产品高品质放弃众多市场拓展机会,对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业务拓展与品质维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说服这些家族股东接受他们的新经营策略,与其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门学问。”

  美容业跨境并购监管未收紧

  《21世纪》:近年中企借助博罗尼亚美容展进行跨境并购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统计数字?

  Franco Boni:目前我们还没有统计具体数字, 但据我了解,这类收购谈判一直在增加。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趋势变化——前些年中国企业参展,一个重要目的是模仿复制欧洲美容企业的产品包装艺术与研发技术,于是博洛尼亚美容展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室来保护参展方的知识产权,当时这个办公室工作相当忙碌,处理了不少产品包装或研发技术被抄袭的纠纷。最近这些年相关纠纷明显大幅减少,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不再模仿复制,而是直接收购欧洲美容企业,将研发技术与产品生产转为己用。

  其实,如今博洛尼亚美容展里不少欧洲美容参展品牌,背后都有中国企业股东的身影。

  《21世纪》:随着中企境外并购越来越频繁,欧洲国家对此有没有特别的审批规定?

  Franco Boni:目前好像还没有特殊的审批规定,除非中国企业所收购的欧洲美容企业拥有尖端的化工、医疗、美容技术,才有可能遭遇当地监管部门的审批。

  另外据我从中国企业了解,目前中国政府针对美容业并购的监管跟以前相比没有收紧,因为这属于实业范畴,不属于财务投资或投机。

  不过,由于全球美容产业收购环节品牌等无形资产估值占比较高,从而使得少数企业可能借助品牌高估值来 “洗钱”或“非法跨境转移资金”。因此,欧洲很多国家对境外企业收购的资金来源会有严格的审查要求,要求收购方的资金来源必须是合法收入并出示相应的证明材料,若他们发现境外企业收购存在洗钱或非法跨境转移资金的企图,是不会同意的。

  欧企反感收购时只被钱“砸”

  《21世纪》:据你了解,在收购欧洲美容企业时,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Franco Boni:正如全球消费零售业咨询公司A.T.Kearney(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报告所言,全球美容行业其实呈现着既高度集中、又高度分散的特点。

  垄断美容市场的三大巨头(欧莱雅集团、科蒂集团和雅诗兰黛集团)占据约45%市场份额,其余部分由不计其数的中小品牌组成。其中,不少中小品牌都是小而美的护肤企业,比如很多欧洲护肤、香水香氛品牌看起来相当小众,但产品品质并不比知名大型品牌差,主要面向欧洲贵族及富裕阶层销售。因此,中国企业对欧洲美容企业的收购投资,主要集中在这些高品质的中小品牌。

  我曾与中国企业沟通过,他们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这些品牌在某个细分美容产品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高品质,打算通过一定规模化的生产,把这些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从而获得更大市场份额与投资回报。不过,这个算盘要兑现,可能得迈过三道坎。

  一、很多欧洲高品质美容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对产品品质格外看重,未必愿意为了业务扩张而放弃原有的产品品质,若中国企业打算围绕这个品牌美誉度扩充产品类型,或者开展规模化生产、短期扩大营业利润额,很可能遭到他们反感,导致收购事宜搁浅。

  二、中国企业需要妥善维护欧洲美容企业家族股东与经营管理团队的利益,目前这些家族股东最担心中国企业一旦完成收购,就将技术与产品线搬到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某种程度影响收购能否完成。

  三是员工权益如何保护,欧洲很多国家的工会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如何给予企业员工合适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支持这项收购协议,也会影响收购的成败。

  最近,我也听到一些有益的资本运作尝试,比如中国企业自己先不出面,而是由一家并购基金先收购欧洲某个美容品牌,再根据中国企业的要求进行运营管理,先理顺当地法律法规与劳工关系,与家族企业股东达成一致的经营理念后,再按照约定价格卖给中国企业。这种做法能起到一定的缓冲效应,不会让欧洲美容企业家族股东对中国企业感到“敌意”,更容易达成收购协议。

  先代理后收购易埋隐患

  《21世纪》:有调查显示,这些年中企跨境收购交易不断增长,但收购完成后,很多并没有能给中企创造实际价值,对此,美容业方面如何?你怎么看?

  Franco Boni:从美容业并购来看,有些收购完成后的整合、经营隐患,在收购之初就已经埋下。

  比如,有些中国企业采取迂回收购的策略,先以小笔资金拿到欧洲美容品牌的海外销售代理权,待赚到足够的钱并掌握这个品牌的大部分营收后,再要求家族股东出让控股权。而欧洲不少美容企业对此反感,他们会认为双方不是因同一个经营理念(比如提升产品品质)而开展并购合作,即便中国企业最终达成收购,未来欧洲企业管理团队也会在收购后管理交接方面设置阻力,给收购之后的经营埋下隐患。


  另外,美容企业的品牌估值,会占据其企业估值相当高的比重,比如不少欧洲美容企业的品牌估值甚至占据企业整个估值的一半以上。这让中国企业心存顾虑,过高的品牌估值能否在新市场、新客户群体、以及新分销渠道转化成理想的经营利润增速。因此不少中国企业往往会在收购报价环节压低企业品牌估值,但此举会导致欧洲不少美容企业家族股东认为中国收购方不“尊重”企业悠久发展历程,又给收购与未来经营管理平添变数。

  通过与不少中国美容企业的沟通,我发现他们对海外并购关注最多的,也并不是资金(包括换汇、融资等)与收购审批等问题,而是如何在完成收购后,符合当地法律规定、在减少不必要开支的同时落实环保生产、有效维护劳工关系、与家族企业股东弥合经营理念分歧等。

  美容产业收购的最大风险,不在收购前,而在收购后的资源整合管理。有些企业对收购获利充满信心——因为这会让他们获得新市场、新消费群体、新研发技术、新产品成果、新分销渠道等,但在实际操作环节,管理矛盾与营销策略分歧,往往让企业寸步难行,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